葉檀:股指期貨推出后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是重中之重
2010-02-04 04:33:46
每經評論員 葉檀
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推出,絕大多數無緣參與的普通投資者只能指望上市公司分紅。分紅是普通投資者的救命稻草,是改革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礎制度。
如果說以往筆者呼吁分紅尤其是現金分紅,是為了打造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形象;現在呼吁分紅,則是為了給中小投資者留一條活路。
推出股指期貨之后,中國證券市場的操作手法將發(fā)生本質變化。
首先,達到門檻的投資者將改變操作手法,進行套保交易或者套利交易,以獲取市場定價失誤所造成的短期差價。初期推出的股指期貨品種單一,只有滬深300指數一個品種,滬深300指數之外的股票,都不會成為套利、套保的品種,普通投資者完全可以像股指期貨推出前一樣操作,通過股價的漲跌獲取投資收益。鬧心的地方在于,傳統(tǒng)的盈利空間會越來越狹窄,隨著一個個股指期貨的推出,從大盤股、中盤股到小盤股,將先后納入套保范圍,通過股價漲跌盈利的模式將逐漸被摒棄。
其次,中小投資者通過股價漲跌獲取收益的空間將越來越狹窄。如果說以往中小投資者還可以用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勇氣,對手中的股票死捂不放,最終通過大牛市獲得徹底“解放”,但在股指期貨推出后,捂盤的結果很可能是捂出一只一輩子沒有翻身之日的“仙股”。
第三,大盤股被納入股指期貨,市場游資的注意力將集中,不需要多大資金就能控制的中小上市公司,可能成為莊家的勢力范圍。中小投資者介入,剛好成為莊家的口邊餐??纯创簖埖禺a,2月1日被上證所停牌。同日,北京市國土局發(fā)布通報稱,收回大龍地產曾以50.5億元拿下的 “地王”,其繳納的2億元競買保證金不予退還。但在去年12月3日,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主任王兵公開對媒體表示,大龍地產已經支付了第一筆20%款項,按照規(guī)定,剩余的40.4億元將在5月20日前交清。這樣的一番忽悠,就能讓大龍股票上天入地。
看上去中小投資者似乎沒有活路了,有學者幸災樂禍地表示,中小投資者退出證券市場是好事,中小投資者應該把資金交給更加成熟理智的基金打理。不要說基金的操作思路與散戶如出一轍,遠遠談不上成熟與理性,就沖著基金扭曲的激勵機制,與一心盯著高端理財客戶的勢利眼,把資金交給基金打理是真正的不理性。
股指期貨推出后,監(jiān)管層必須給中小投資者留一條活路。所謂的活路就是制造一批類似于匯豐控股這樣利潤增長穩(wěn)定、年年有紅利的大笨象上市公司,作為穩(wěn)定普通投資者信心的定海神針。
中小投資者會出現一波優(yōu)勝劣汰的殘酷淘汰,格雷厄姆與巴菲特的信徒們可以選擇質地好、資產收益率高的上市公司,長期持股。不過,以往的經驗教育投資者,誰長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等待分紅,誰就是在鐵公雞身上拔毛。中國股市發(fā)展的前13年,上市公司分紅累計只有2167億元,其中流通股股東只得到678億元。其間,A股投資者共向上市公司支付了近1.4萬億元。而美國過去50年中上市公司收益大約有50%作為股利發(fā)放給股東。即使低利率的環(huán)境下,美國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股息率仍然比貨幣市場基金利率高出0.5至1個百分點。
為了改變上市公司的鐵公雞本性,2008年10月9日晚,中國證監(jiān)會發(fā)布第57號主席令——《關于修改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若干規(guī)定的決定》,規(guī)定上市公司3年現金分紅低于30%不得再融資,提高了十個百分點,這被視為資本市場面向普通投資者的一大進步。與此同時,中行、工行等大型藍籌公司也均對“決定”予以積極響應,表示將在公司章程中進一步明確分紅政策和比例區(qū)間。
此后的數據令人失望,上市公司不過是把現金分紅當作圈錢的誘餌,而證監(jiān)會的30%的分紅規(guī)定不過是市場的均值,算不上對投資者的特殊關愛;更糟糕的是,規(guī)定沒有嚴格執(zhí)行,形同虛設。2009年1月至今年1月,累計有252家公司發(fā)布再融資預案(僅測算增發(fā)和可轉債)但尚未獲得證監(jiān)會發(fā)審委審核通過,擬再融資規(guī)模為5816.79億元。僅今年1月再融資就超過了千億元。
某些上市公司就難逃圈錢嫌疑。京東方A2009年定向增發(fā),該公司8年共派現三次,總金額僅為0.665億元,2005年、2006年、2008年業(yè)績虧損多年未分紅,卻在2005年以后在A股市場連續(xù)三次成功再融資,總額高達近159億元。這樣的再融資案居然能夠得到批準。而那些所謂的大藍籌,中石油等公司分紅比不上銀行利息,銀行類上市公司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高薪、高信貸和獅子大開口式的融資再融資要求。
中國股市應該鼓勵固定現金分紅制度,一來可以改變鐵公雞圈錢橫行;二來可以為中國證券市場打造幾只值得信賴的大笨象;三為股指期貨推出后普通投資者留一線希望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聯(lián)系。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每經訂報電話
北京:010-58528501 上海:021-61283003 深圳:0755-33203568 成都:028-86516389 028-86740011 無錫:15152247316